春节在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总离不开这样一种食材,它就是有吉祥寓意的“鱼肉食品”。
但最近有新闻称如果吃鱼方式不对,容易感染“肝吸虫”!
肝吸虫,也被叫做“华支睾吸虫”,据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已有超过3500万人被这种寄生虫感染。
一般情况下,肝吸虫虫卵会通过粪便扩散到淡水中,接下来就会被“螺”摄入,然后在螺体内将完成几个发育阶段,变成“尾蚴”再次释放到水中,接下来它就会侵入到淡水鱼的肌肉组织当中,在鱼体内形成“囊蚴”。
当人类或者动物食用了生的、没有煮熟的、腌制的、烟熏的或者盐渍的淡水鱼、虾时,就很可能会被肝吸虫感染。
除此之外,人体使用受到污染的菜刀、案板以及各种厨具餐具接触食物后,也会导致食物受到污染,增加感染肝吸虫的机率。
淡水水域更适合各类寄生虫的生长,特别是“肝吸虫”。
这主要是由于相比淡水来说,海水中的渗透压较高,对于寄生虫的生存会造成较大的“威胁”,所以不易存活。
当然,像异尖线虫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寄生虫也会感染某些海鱼。
被肝吸虫感染后,会有什么反应?
早期大多数被肝吸虫感染的个体都没有症状,随着寄生虫的负荷和时间的延长,出现相关症状的风险和几率也就会随之增长。
有少数被感染的患者在食用未煮熟的鱼类后10-26日就会出现“急性症状”,一般会持续2-4星期,具体表现为:厌食、发热、腹痛、关节痛、肌肉痛、荨麻疹等。
对于肝吸虫感染病症来说,后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出现体重减轻、胰腺炎、梗阻性黄疸、复发性胆管炎、肝脓肿等情况,更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胆管细胞癌的发生。
建议在食用鱼类食品前一定要将鱼类食物彻底加工煮熟,特别是那些用作熬粥和涮火锅的鱼片,更要注意适当延长烹煮时间,保证其完全煮熟。
对于肝吸虫而言,只有在90-100℃的温度下持续加热15秒以上才能将其灭活,低温热水根本无法彻底杀灭肝吸虫。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被肝吸虫感染,应该立即进行规范治疗。
调料可以杀灭生鱼片中的肝吸虫?
这则言论纯属“无稽之谈”,请不要以身试“虫”,这类物质对于肝吸虫并不存在“杀灭”作用。
2、蒸煮炖更靠谱:建议选择蒸煮炖等烹调方式,还原食物的鲜美,保留更多的营养物质。
减少煎炸炒烤(鱼)的食用次数,避免摄入由于高温烹调所产生的有毒物质。
3、拒绝食用各种“腌制鱼肉”:和新鲜鱼肉相比,腌制鱼中含有更多的亚盐物质,经常摄入容易增加致癌的风险。
除此之外,腌制鱼肉中含有较多的食盐,大量摄入容易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疾病的患病几率。
“病从口入,毒从食进”,鱼虾是建议各位经常吃的一种食物,但在生活中要严格注意饮食安全,从根本杜绝感染“肝吸虫”,不吃生食,完全加热,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