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瓦尔登湖》很久了,但是一直没看完过,原因无他,因为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的整个人生充满了bug。
但是我内心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我永远做不到的。
因为我没有那种圣人的心态,也没有抛弃世俗,一个人生活的能力。
总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边厌弃我目前的生活,一边不断给自己寻找我的生活很不错的借口,内心是很崩溃的。
但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再看《瓦尔登湖》就不会有那种很的心情的。
因为自己可以从书中找到现在生活的平衡点,会让自己努力地做到不为一日三餐而活成一个木偶。
节俭的生活我不知道别人对节俭的理解是怎样的,我对节俭的理解是:在保证自己吃饱穿暖的情况下,适当的给自己一些精神娱乐。
或许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的越来越多,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更多人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而在寻找精神追求的过程,很多人将精神追求简单地定义为“玩乐”。
说白了,现在很多人的精神追求就是花钱。
就像现在各种节日已经变相成为购物节一样,花钱也成为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不然,“双十一”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全民购物节,这只是迎合了的大众的购物欲。
远的不说,我自己就是特别能花钱的那种,并且很多支出是没有必要的。
我现在觉得记性不好是优点了,因为收藏后的宝贝,多半会被我忘记。
而经过迫切想买的阶段后,也就能忍住买的欲望了。
但也不是抠门,而是要合理地花钱,不能因为追求超支的生活,而负债累累。
注意,我说的精神追求不是“玩乐”,虽然玩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我说的精神追求是能够让人的精神以及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态改变的追求,是一种参与后,可以受益终生的精神追求。
目前,我觉得最物美价廉的精神追求就是看书,但是我说的看书不是单纯的翻一翻,然后说我看过几本书。
一本好书,是可以让人铭记一生的,也可以感染人的思想和行为的。
我每读一本好书,晚上是肯定会做关于这本书的梦的。
所以,我看得书很杂,也有很多能让我入梦的书。
但是连着三四天睡觉,都会做同一个梦:在空旷无人的森林中,我有一个木屋,木屋前边就是湖水,我在这座森林中独自生活。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完全没有野外独自生存的能力。
除此之外,看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除了工作学习的时间,都用来看书时,那必然会减少对网络的需求,会让自己乐于在书中的海洋中畅游。
时间是固定的,看书的时间会取代你想买买买的时间,也能让你逐渐乐于节俭。
知足者常乐为什么现在社会中很多急躁的人,一言不合就会发脾气。
多等的时间都不到5分钟,就为了这5分钟,所有的心情都被破坏了。
如果双方中有一方退一步,看看仍旧在排队等桌位的客人,再看看自己在排队的首位,知足一些,会不会就没有这场让人无语的骂战。
我一直很喜欢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就是安于现状。
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生活满意,没有过多欲望的表现。
对自己来说,这个现状已经能满足我日常的需求了,我为什么还要再去追求对我来说有些难的事情呢。
但或许我本身就是一种养老心态在过日子吧,也或许我现在还没有养家的负担。
我觉得我赚得够我花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努力一些,让自己有一些存款,不为别人的奢侈而嫉妒,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不也挺好的吗?
我就是我,为何要与别人的有钱生活相比。
我哪怕没有一分钱,也比世界上很多仍然处于温饱线上的人活得幸福。
对自己的生活知足,对别人的生活可以羡慕,但是不要嫉妒,因为每一个人对别人展示出来的生活可能只是别人想要你看到的。
自己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自己知道。
在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及时止步,会让你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人开始知足,也是开始获取快乐的起点,因为你不会因为自己难以满足的欲望而成为为了生活或者生存而不断忙碌的木偶。
也算是达到《瓦尔登湖》中,作者要逃离人世的基本目的了。
因为你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生活的。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不会一下子看完,因为每看完一章,我需要思考很久,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我深思的。
这本书对人生在世,让自己安然,让自己淡泊,让自己活得更有追求是有帮助的。
当然,我说的追求并不是物质追求。